华蓥山的来历
华蓥山的来历
在上周末,华蓥山算得上一座人人皆知的名山了。山虽不算太高,但气势雄伟,风光秀丽。一落千丈的悬岩,神奇幽深的溶洞,遮天蔽日的古木,建筑精美的寺庙。人们都说:岩、洞、林、寺,是华蓥山的四大胜景。每逢六月十九日,普贤观音显圣的日子,来自重庆、南充、广安、岳池、大竹、邻水、合川、江北五洲四县的香客、游人成千上万,终日不绝,香烟如云,烛光照天。华蓥山宝顶贤殿的钟声,百里内外都能听见!
为了使华蓥山的盛名四方传扬,宝顶普贤殿的住持和尚智能,早就打好高七尺、宽三尺的石碑立在山口,等候有朝一日,有一位下笔有神的书法家过路,能为巍峨壮丽的华蓥山题一个山名。只可惜,来者千万,其中也有不少文人、墨客、州官、县令,也曾在茶余酒后,乘兴一挥,留下过不少字画、诗文。但在智能长老眼里,都还差点功夫,不能够和华蓥山雄奇的山势相匹配。
这一年,香会过去不久,突然来了一个青衣布帽的文弱书生,拜见知客僧之后,提出要在庙上小住半有月,读书作画,修养生息。知客僧闻言,忙引他去见智能长老。智能一看,见此人不过三十出头,容颜清瘦,略带病色,料想也不是什么大有学问的人物。好在香会已过,客房空着,他要住也就让他住去。
再说,这书生休息日一日,便提出要外出观光、游玩,知客僧侣怕他迷失路径,特地派了一个小和尚为他带路。黄昏时候,小和尚转回庙门,知客僧便将他唤去,打问一天的情况。小和尚说:“这书生真有点怪。今天坐在舍身岩前,一坐就是两个时辰。先是呆望山外的青山,过后又仰望华蓥山宝顶,午饭是在一户农家吃的。饭前饭后,这位先生话又多起来了,问三问四,问个不停。天上神仙,林中鬼怪,地下宝藏,庙里僧人,没得哪一样他不想问个明白。下午,一头钻进仙女洞,在石桌子旁边,象是生了根。洞子里黑咕隆咚的,他硬说有亮光,还听得见仙女在弹琴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知客僧听了一笑:莫非是个疯子!
如此七天过去,华蓥山三山十二峰,四十八殿,他都一跑遍。跨越彩虹桥,仰望飞来钟,小憩欢喜坪,畅饮虎啸泉,。。。。。。恨不能将华蓥山的山山水水全都包容在胸中。
第八天,他才向知客僧索取文房四宝,开始写字作画。知客僧为了进一步打听虚实,又把那个小和尚派出去为他铺纸磨墨,观察动静。黄昏时节,小和尚吃过晚斋,知客僧又将他唤去,打问一天的情况。小和尚说:“这书生硬有点怪,今天站在书桌面前,一站就是两个时辰。先是呆望窗外的青山,过后又仰望天上的云彩。刚拿起画笔在纸上乱画了一阵,接着又偏起脑壳,摇头一笑,嚓嚓几声把画纸撕成碎片。下午更怪了,呆坐在案桌边啄瞌睡,一啄又是两个时辰,然后象发了疯一样,抓起笔就在纸止境画大字。刚写了两行,墨汁干了,他睦起眼睛盯了我两眼,将毛笔丢在纸上,浸起好大一块黑疤疤。”
知客僧听后心想:这不是疯子才怪哩!晚上去方丈室谈佛事,正事说完,顺口说起这个借宿书生的趣闻。智能长老听,不但没笑,反倒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三天过后,那书生正在东客房挥笔作画,没想到,智能长老站立窗外已有一个时辰。长老从窗格子里虽说看不清楚画面,但从那书生作画的神态、手法、气韵,都看得出,此人绝非等闲之辈。午眠时,待那书生睡着了,智能才轻轻走到客房案前。仔细一看:呀!了得,好一幅《华蓥山光图》。气势磅礴,巍峨宏伟。庄严宝顶,矗立于一片祥云之下,四十八殿,掩藏在高树之间,山含灵气,泉唱诗情,看得见飘移的云彩,听得见悠远的钟声。。。。。。还有画上角题款的那诗,那字,那印章,无一不使智能长老拍案叫绝。谁知这一拍,惊醒了闭目养神的书生。忙和衣起身,上前施礼,说:“怠慢了,请多包涵!”急忙唤小和尚捧上香茶、斋果。二人品茶交谈,甚为投机。分手时,智能长老正式提出向书生求字。书生推辞再三,未能答应。
又是三天过后,书生行期已满,一大早就打点行装,准备告辞。小和尚忙跑去报告长老,智能一听,急忙命知客僧在正殿磨墨铺张纸,焚香燃烛。然后才去到东客访约请书生。书生还要推辞,智能长老岂能由他,说道:“常言说得好:不看僧面看佛面。施主若再推辞,那就不仅得罪老僧,也要开罪菩萨了!”
书生见智能长老语重情长,态度诚恳,再推辞下去,就失礼了。于是跟随主人来到殿前,向观音菩萨行过礼,默祷了一阵,便换起衣袖,握住大笔,运足浑身力气,在纸上苍劲有力地写下了“华蓥山”三个大字。
落笔之后,众僧愕然,为啥呢?因为这华蓥山自古名“发银”。据传说,曾多次在山中发现过银子;又名“华云”,这是形容佛光照射,彩去满天。今天去被这位书生挥笔写成了“华蓥”二字,两名皆错,又如何是好呢?
智能长老彬彬有礼地送走书生,返回正殿,见众和尚正在那里嘲笑议论,连忙正色道:“你们懂什么?对于古传华蓥山名,我一直不以为然。‘发银’、‘华去’虽有一定道理,但是都不够准确,多少带点俗气。今天这位才子另定一名,寓意更好。华者,是说华蓥山云蒸霞蔚,通本华光四射。蓥者,是说华蓥山林木履盖其上,金银埋藏其下。形似意切,深得其妙!又有啥不好呢?”
经智能长老这么一解说,众和尚才觉得很有道理。仔细一看,一想,都以为“华蓥”这个山名,是要比“发银”或者“华云”好一些。于是,齐声赞同,别无异议。智能长老赓即命当家的和尚下山去找来一名高超的石匠,将那苍劲有力的“华蓥山”三个字神气活现地刻在山口石碑之上,并昭告四方。“华蓥山”一名就一直沿用到今天。